安得綠廈千萬間 特區減碳莫等閒

news-image

香港高密度發展,高樓大廈林立,用電量高,是香港高碳排放的「幫兇」,特區政府常言要將香港提升為世界級可宜居城市,推動綠色建築(綠建)該是關鍵性的一環。然而今年《施政報告》中有關建設宜居城市、環境及自然保育以至智慧城市的章節以至整份報告,對綠色建築卻沒有片言隻字!反而長期關注環保問題的智庫思匯聯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最近發表了兩份有關綠建的研究報告(civic-exchange.org/research-reports/),提出了多項具體建議,值得政府、地產商、建築測量界、環保界和消費者權益團體認真跟進。

第一項名為《綠色建築評級體系能源範疇對標研究》,目的是了解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訂立的綠建評級體制「綠建環評」(BEAM Plus)(以下簡稱BP+)是否足以引領本港建造業脫碳,以及探討借鑑七套國際綠建評級體制的規範和做法,採長補短,完善BP+促進香港綠建發展的能力。研究報告提出了三項在短期內和四項在中長期可做到的建議。短期建議分為:一、BP+與另一國際評級體制EDGE合作,明確界定每個認證級別的節能要求,並提供雙重認證途徑;二、BP+提供可量度建築物運行時碳排放量的工具,優化建築物能源消耗的認證;三、擴大國際綠建評級體制在香港的覆蓋面。

至於中長期方面,報告提出四項建議:一是BP+要取得國際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機構的認可;二是邀請氣候倡議組織CBI建立香港的低碳建築標準基線,並將其納入CBI氣候債券標準和認證計劃;三是研究可否強制香港建築物擁有人披露其所持建築物的能源消耗數據;四是成立建築物能源消耗中央數據中心,收集的數據可讓公眾查閱。

以上七項短、中及長期建議若能落實,將有助量度和監察香港建築物的實際節能工作和功效,亦為本港和國際綠色金融的投資決定提供客觀的基礎,為各界加快發展綠建增添動力。

第二項研究計劃名為《香港低碳建築:政策建議及行動》。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應從速集跨部門之力,以2050年為碳中和目標,擬定一幅針對現有及新建建築物,臚列有時間表和實際所需措施的脫碳路線圖。報告又建議成立一個跨政策局跨部門的專責單位統籌眾有關部門的工作(概念類似「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及即將成立的「躍動港島南」辧事處)。報告還建議加強建築減碳措施,包括改善規管能源效益的守則和標籤計劃、提升能源審核守則、公布建築物能源消耗及排放數據讓全民監察、對石化能源徵稅等。

經驗告訴我們,單靠政府「威逼」措施並不一定能奏全功,所以報告也建議「利誘」措施,包括更新鼓勵節能的總樓面面積寬免計劃、引進公私營合作安排改善現有建築物能源效益、參與碳排放交易等。

林鄭特首於上月發表《施政報告》,宣布特區爭取於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令未來30年香港建築物節能減碳工作更具挑戰性和迫切性。政府既已作出碳中和的承諾,又鑑於建築物在減碳工作的重要性,應將推動綠建工作優次提升、投放多些資源(是有回報的)和考慮修例和立例落實政策。當局現正進行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結果將於明年年中發表,希望政府不要錯失這個短暫機會,充分考慮智庫的綠建研究結果及建議,與各方持份者積極對話,教育市民,闡釋氣候變化對我們和後代的影響,凝聚共識,讓發展綠建成為香港應對氣候暖化先鋒,朝更宜居城市的方向穩步前進。

劉勵超 地政總署前署長

文章來源:信報財經新聞

聯繫我們

地址
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華潤大廈 2302-3
電⼦郵件
info@hkgreenfinance.org
電話
(+852) 3469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