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與我們討論疫情過後,中國如何進行綠色復工復產以及如何推動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的認知。
- 在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中國應在經濟刺激方案當中加入更多綠色項目,如將發行專項債券所募集的資金應用於綠色項目以及刺激綠色消費。
- 疫情過後,更多的投資者會對ESG感興趣,因為其在資產層面有著更好的表現和更低的波動性
- 政策方面的下一步行動將會促進:更高品質的綠色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對於環境風險的更深刻理解和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衝擊,不過在此期間,綠色債券和ESG基金表現出了對於衝擊的足夠防禦力。為了進一步了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以及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潛力,中國水風險(CWR)對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前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進行了專訪,討論疫情過後,中國如何進行綠色復工復產以及如何推動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的認知。
中國水風險 (CWR): 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此期間,各個國家都在努力行動以應對疫情,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是救人還是賺錢?”的討論。目前,全球的經濟衰退導致油價一直處於低位,對相關行業進行紓困來刺激經濟在此時顯得更為重要。這將意味著綠色發展的終結嗎?綠色復工復產的可能性有多大?中國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馬駿: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有大量新基建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有一些項目就是綠色的,比如電動車充電樁和智慧城市。
不過我認為應當在新的刺激方案當中加入更多的綠色項目,這對於一些中國當地政府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們是大部分新基建項目的主要規劃者和實踐者。中央政府也應該考慮將發行專項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大量應用於綠色項目。另外,政府在刺激消費方案中,也應該考慮其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影響。例如:消費券和補貼可以被引導用於購買綠色產品,如電動車和節能電器。
CWR: 在這次危機中,市場處於劇烈波動當中。但是相比之下,綠色債券和ESG基金卻更加穩定,這是為什麼?
馬駿: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ESG基金投資的公司有著更好的企業管理水平,更謹慎的管理風格,對於高風險的業務有著更小的風險敞口。這樣的公司對於市場衝擊會有更強的抵禦力,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
CWR: 這是否是ESG未來發展的一個積極信號?還是說目前經濟下行的狀況下,相關投資可能會停滯?
馬駿: ESG投資在疫情期間的更佳表現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另外,很多智庫和政策制定者也在呼籲一個綠色的刺激方案用於疫情過後的經濟恢復,這意味著將來會有更多的綠色資產進入ESG和可持續投資的視野。
CWR: 疫情過後,投資者和銀行家在綠色金融方面需要注意些什麼?
馬駿: 在疫情過後,我想監管者會將重點放在環境信息披露上面,這會為高品質綠色金融產品鋪平道路。
CWR: 您刚才提到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风险敞口,您认为在地区层面它们被充分理解吗?有何进展?
馬駿: 各地區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金融機構還沒有意識到進行環境風險分析的重要性,而NGFS正在倡導大家加入這一環節。今年夏天,NGFS將會發布兩個文件,包括環境風險分析概述以及關於環境風險分析方法論的專題選刊。
這兩個文件會對環境風險分析方法論進行細緻而全面的介紹。這些方法也被銀行、資管機構和保險公司採納,用來量化它們自身的氣候和環境風險敞口。
例如,上述文件中的一些環境風險分析模型可以被用來評估石油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的提升情況。我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更多的金融機構更深入地了解環境和氣候風險,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來管理這些風險。
中国水风险5月月刊系统性风险–金融重置。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英文和中文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