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的意義、方法和推廣

news-image

近年來,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以支持經濟的可持續轉型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的共識。但是,一些業界人士還將綠色金融狹義地理解為“為綠色項目籌集資金”。事實上,綠色金融除了要解決發展綠色產業的融資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識別和防範由於環境、氣候因素帶來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2017年,由中英兩國擔任共同主席的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開始呼籲全球金融業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2020年9月,由六十多個國家參與的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The Network of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簡稱NGFS) 發布了《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案例集》(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兩份重要文件,為全球金融業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提供重要指南。筆者在2016—2018年擔任G20綠色(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的共同主席,2017年至今擔任NGFS監管工作組主席並主持了NGFS的上述兩份重要文件的編寫。

環境風險可以按其來源分為兩大類: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轉型風險的來源主要是政策、技術、觀念等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的人為因素的轉變,包括提高污染和排放的稅費、新能源的技術進步導致化石能源競爭力的下降以及民眾更傾向於消費環境氣候友好的產品等。物理風險的來源包括各種極端氣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態環境污染事故、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短缺等。這些環境和氣候因素引起的風險,不僅可能造成實體經濟的損失,其影響還會從實體經濟傳導至金融業,對金融的穩定性構成威脅。

對金融業而言,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環境風險分析可以識別和量化環境因素引發的金融風險及創造的潛在投資機會;另一方面,金融監管機構通過環境風險分析,可以識別和防範環境相關因素可能引起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一個關於轉型風險導致金融風險的具體例子是,由於未來清潔發電技術持續下降的邊際發電成本,煤電競爭力會下降,因此這些企業的營業利潤和企業價值減少,從而構成對股權投資者的風險。同時,這些企業的貸款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信用風險)都會相應地上升,從而使銀行的預期損失增加。對於金融監管機構,環境風險在特定行業(如銀行業、保險業等)和金融機構的長期累積,可能會質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來源,削弱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目前,僅有少數發達國家和中國的少數機構開發了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和方法。 NGFS最近發布的案例集整合了來自全球30多家機構所提供的方法和模型,是迄今為止在環境風險分析領域最為完整的一本文集。

常見的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側重於用前瞻性方法評估環境風險對企業財務表現的影響,通常以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的形式呈現。現有的工具可用於分析物理和轉型兩類氣候風險,也可以分析其他與環境相關的轉型風險,如污染性排放和水資源壓力等。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中也採用ESG評分與整合方法進行環境風險分析。

針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環境風險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也呈現不同的特點。商業銀行更注重評估環境因素對信用風險指標的影響;而資產管理機構更關注資產的估值、風險價值、“碳貝塔”等;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氣候物理風險更為敏感。

儘管環境風險分析對防范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有重要意義,但其在金融體系的應用仍十分有限。總結起來,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缺乏認識和防控意識;相關數據可得性較低;對環境風險分析所投入的資源有限;公共部門的指導不足。

要克服這些困難,央行和其他監管機構應該發出明確的政策信號,鼓勵和要求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相關金融行業協會應積極組織環境風險分析的能力建設、研討和交流活動; 央行和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學術機構應協同合作建立一些環境風險分析公共產品工具和數據庫,降低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門檻。

文章來源:香港中國金融協會

聯繫我們

地址
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華潤大廈 2302-3
電⼦郵件
info@hkgreenfinance.org
電話
(+852) 3469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