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2財聯社香港資本論壇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就對轉型金融框架的話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財聯社12月9日訊(編輯 劉蕊)在2021年,中國就宣布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碳中和轉型過程中,綠色金融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推動力。回望過去十年,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金融也在快速發展。
而今年,“轉型金融”又成為了雙碳領域的一個新熱詞。轉型金融聚焦於為支持適應重大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推動高排放高污染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項目和活動提供的金融服務,是綠色金融的延伸及補充。
12月9日,在財聯社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辦的2022財聯社香港資本論壇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就對轉型金融框架的話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G20轉型金融框架的重要意義
馬駿首先談到了G20轉型金融框架的意義。
去年,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推出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這個路線圖將會指引未來多年的國際關於綠色金融、可持續方面的工作。路線圖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構建一套轉型的金融框架。今年,轉型的金融框架就是G20可持續工作組的重要成果。
馬駿提出,盡管綠色金融的成果很豐富,但在這樣成功的背景下仍然搞轉型金融,是因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在目前的定義下是支持純綠項目,而不是轉型的項目。
什麽是純綠項目?從氣候的角度,主要是指新能源、電動車、電池等這樣的經濟活動。這些經濟活動本來就接近於零碳,但是還有大量的高碳的經濟活動沒有取代。
什麽叫高碳的經濟活動?化工、造紙、航空等都不在綠色金融的主要覆蓋範圍內。此外,我們還有很多沒有被綠色金融覆蓋的,像樓宇、公路交通等,至少是有十大領域屬於高碳行業、但是得不到綠色金融重點支持。
為了支持高碳行業向低碳、零碳轉型,必須有一套框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轉型活動中去,這也是為什麽去年開始,G20要決定做這件事。
轉型金融框架的五大支柱
馬駿在會議上介紹了轉型金融框架的五大支柱。
一、明確對轉型活動的界定標準。目前G20提出了兩種方式,一個是目錄法。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從今年年初就開始牽頭和起草了國家的金融轉型目錄,目前關注五大領域:煤電、鋼鐵和農業等,未來還會擴展到更多的領域。
另一種就是原則法。估計有些國家會采用,比如說日本明確說了用原則法。沒有清單,沒有大表,他們列幾條原則,要求轉型活動是必須要符合的,必須要有轉型的方案,必須符合科學碳目標的要求,必須要有透明度。只要符合原則,你轉型的方案就是符合要求的。
馬駿認為,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我們是要用目錄法的。因為用目錄法界定成本更低,對投資人和企業來說都是比較容易識別哪些是符合轉型的活動。
二、轉型的披露要求。馬駿提到,比較重要的披露要求是作為轉型的主體要獲得轉型金融融資的企業,必須要有完整的方案——不僅僅是一兩年花一點錢做項目的減碳方案,而是要有完整的方案,能夠明確從現在一直到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以什麽樣的路徑實現的方案。此外對碳的披露、對落實活動的轉型安排等都有具體要求。
三、要拓展支持轉型活動的金融工具箱。馬駿認為,未來要有更加多元化的工具來支持各種類型的轉型企業的轉型活動。
四、激勵機制。馬駿認為,各種支持綠色的金融或非金融工具都可以應用於轉型活動。由於轉型涉及到新能源的使用,綠電的指標、建設綠電的土地、甚至是電價都是重要的政策工具,這都可以用於支持那些有較強意願和動力的企業參與轉型活動,使得這些轉型活動變得更加容易,融資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
五、金融轉型。具體來說,就是要求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要維持公正性。所謂“公正性”意思很廣泛,但是G20集中的共識是要保證轉型過程中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如果有失業,我們就要鼓勵企業和融資主體采取措施,避免和化解失業的風險。
如何借鑒G20的轉型框架?
那麽,從國家和金融機構層面,要如何借鑒G20的轉型框架?馬駿提出了四點想法:
一是監管部門應該盡快拿出對轉型活動的目錄。對國內來說,期待人民銀行編制這樣的目錄;對香港來說,希望香港的可持續金融的目錄盡快出台。
二是如何披露轉型活動?從落地的角度,對大中型企業要有明確、完整的轉型方案的披露要求。對中小企業來說,尤其是小企業來說,要簡化處理降低他們在披露方面的成本,同時要避免失業和轉型的風險。
三是對於銀行機構來說,要輔導企業加快轉型的能力。現在很多金融機構想做轉型金融,但是企業的需求不是很大。並非企業無轉型的需求,這些高端企業都想轉型,但是不知道怎樣轉。馬駿認為,銀行應該組織第三方的機構來主動輔導和幫助很多的企業能夠形成比較完善的轉型方案,從而提出轉型融資的需求來。
四是關於公正轉型。金融機構要探索如何將“公正”要素納入到金融工具中的具體落地方案,尤其是怎樣設立與公正性相關的KPI,同時以低成本的資金,對有公正要素的轉型方案給予一定的激勵。那麽還要考慮怎樣監測與社會效益相關的KPI的落地。
Source: 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