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於2018年5月27日在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國際論壇”上的主旨發言摘要,內容已經作者審閱)
尊敬的蔣校長、周會長、鄭主任,各位領導、嘉賓,大家早上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對上財主辦的這次綠色金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因為這次會議是個國際論壇,所以我今天想介紹壹下在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領域中的壹些新的進展。我想講四個方面:第壹,G20綠色(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的進展情況;第二是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的情況;第三是中英綠色金融合作的進展,第四是關於“壹帶壹路“投資綠色化的情況。
G20綠色(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
2016年,中國是G20的輪值主席國,中國抓住這個難得這個機會,將綠色金融納入了G20議程議題。現在看來這是壹個非常重要和英明的決策。在G20成員國的支持下,2016年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我有幸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央行的Michael Sheren擔任這個小組的共同主席。當年,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提出了七項推動全球發展綠色金融的倡議,均寫入了《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在此之前,G20國家領導人、央行行長、財政部長從來沒有集體討論過綠色金融,當年G20達成的關於發展綠色金融的共識是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
2017年,德國擔任G20主席國,決定延續綠色金融議題和繼續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工作。這壹年,G20對綠色金融的研究涉及了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內容,比如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什麽叫環境風險分析? 我舉壹個例子。 2015年,中國工商銀行開始進行了環境壓力測試,用來分析壹旦出現環境因素或環境政策的變化(如政府提高排放收費標準),對銀行貸款的不良率是否會產生影響和產生多大影響。通過這個分析傳遞給銀行這樣的信息:為了降低環境高風險行業的貸款違約風險,必須要減少對這些行業的貸款。另外,也有不少機構對保險和資管行業所面臨的環境風險進行了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這些分析都有利於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對汙染和高碳行業的投資,增加對綠色低碳行業的投資。
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在綜述了十幾個金融業開展環境風險的案例後認為,有必要鼓勵和推廣環境風險分析,並進壹步開展該領域的國際交流和能力建設。
今年,也就是2018年,阿根廷擔任G20主席國並決定將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更名為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名字發生了壹點變化,但仍然聚焦金融支持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同時考慮綠色金融的壹些社會效益,如創造就業、支持增長等。
今年的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正在研究三個問題:
1)可持續資產證券化。全球銀行持有大量的綠色信貸資產,幾十倍於綠色債券市場規模,但管理100 萬億美元資產的機構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養老金、主權基金等)卻很少有渠道投資於綠色資產,即機構投資者進入綠色領域的渠道不暢通。對綠色信貸進行證券化就是打通這個渠道的重要手段。當然,廣義來說,應該探索多種創造綠色債券資產的渠道,包括銀行發行綠色債券、發行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綠色按揭證券化產品、綠色CLO等等。
2)發展可持續PE(私募股權)和VC(風險)投資。許多綠色行業,包括風能、太陽能等,長期以來依靠政府補貼,但政府的財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樣有限的財政補貼完全不足以支持能源轉型和其它綠色項目的大規模投資需求。未來,要讓綠色產業在與非綠色產業的競爭中獲得優勢,主要要靠綠色科技創新的力量,要通過創新讓綠色產業的成本更低、市場更大。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綠色PE和VC。PE和VC在美國矽谷、中國深圳的發展都是領先的,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才剛剛起步。未來,要通過發展孵化器、強化綠色貼標能力、開發示範項目等方法來推動全球的綠色PE和VC的發展。
3)金融科技在可持續金融中的運用。目前,綠色金融面臨的壹大障礙是對綠色項目、綠色產品和綠色資產的識別、認證、貼標的成本很高,難度很大。比如,綠色債券的認證成本就是綠債市場發展的壹個明顯阻力。未來,有可能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綠色認證自動化,從而大大降低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的阻力。全球和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了壹些十分令人興奮的初步嘗試,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
去年年底,包括法國、中國、英國等在內的八個國家的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這八個國家的央行和監管機構都有很強的意願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容易形成共識,也願意通過網絡的形式互相交流經驗和探索未來的政策選項。這個網絡成立後,設立了三個工作組,包括監管工作組、宏觀工作組和發展工作組,我擔任了監管工作組的負責人,另外兩個工作組的負責人分別來自英國和德國央行。監管工作組要討論三個議題,包括如何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如何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以及研究綠色資產是否比棕色資產風險更低從而應該獲得監管政策支持 。宏觀工作組將研究氣候變化對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的影響。發展工作組將研究如何通過明確綠色定義、強化披露和認證等工作支持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
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
過去兩年的中英財金對話成果都要求中國綠金委與倫敦金融城合作,推動綠色金融的雙邊合作。為此,綠金委與金融城發起成立了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該工作組今年的壹項主要工作是組織中英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目前已有包括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江蘇銀行、湖州銀行、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HSBC、Aviva、 Brunel、Hermes共十家中英金融機構自願參加試點。
其中,參加試點的四家中國的銀行已經發布了三年行動計劃,承諾第壹年披露綠色信貸的余額與環境效益,第二年披露部分汙染性行業的貸款余額與環境影響,同時不斷完善環境壓力測試方法和提升披露水平。英方機構也準備在近期發布行動計劃。我預計,這項試點工作將成為引導中英金融業開展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推動力,也會對全球該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還計劃在推動“壹帶壹路“綠色投資、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分析ESG投資的財務表現、推動孵化綠色科技等方面開展多項工作。
建立“壹帶壹路”綠色投資準則
“壹帶壹路“國家未來每年的基礎投資需求為1.5萬億美元,每年總投資需求高達5萬億美元。如果這些國家沿用過去的、粗放型的投資和增長模式,將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汙染。為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兩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壹帶壹路“國家和地區必須盡早開展大規模的綠色低碳投資。
為推動“壹帶壹路”投資綠色化,綠金委聯合國內其他六家行業協會於2017年9月發布了《中國對外投資環境風險管理倡議》,以推動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加強海外投資環境風險管理。此後,綠金委又在今年4月綠金委年會上發布了《倡議》的操作手冊,以幫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掌握對外投資環境風險分析的具體方法和工具。
作為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2018年的重要議題,雙方還將推動制定適用於中英投資者的“壹帶壹路”綠色投資倡議。未來,雙方還可與責任投資原則倡議組織(UNPRI)和“壹帶壹路”銀行間常態合作機制開展合作,利用這兩個網絡的上千家機構投資者和數十家主要銀行的平臺,提升宣傳和推廣“壹帶壹路”綠色投資倡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