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築的痛點

news-image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發揮好綠色金融的作用是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上,發展綠色金融已經成為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助力經濟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尤其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持續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威脅,人們對綠色健康建築尤其是住宅的需求更為迫切,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環球》雜誌記者就如何破解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築發展難點的相關問題,專訪了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和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主任,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

綠色金融助力綠色建築的“空間”

《環球》雜誌:你經常談到,在綠色金融助力綠色建築發展方面,我國還有很大的空間。與歐美等在此方面發展更為成熟的國家相比,中國的這一發展“空間”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駿:這個發展“空間”首先體現在我國綠色建築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建築行業產業鍊長,涉及各類企業數量多、體量大,綠色建築的發展將帶動綠色建材、綠色消費等上下游數万億規模的市場發展。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建築的舒適健康和美好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消費者對綠色建築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此外,國家政策也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2019年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將綠色建築、建築節能及綠色建材納入綠色產業範圍。參考發達國家的綠色建築市場,我國綠色建築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二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及激勵政策的完善將進一步釋放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築的潛力。綠色建築在過去主要是靠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來推動,撬動社會資源有限,也給各級財政造成壓力,因此是不可持續的。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估計,“十四五”期間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築在未來可每年建設4億~6億平方米,相應地未來每年的綠色建築開發投入資金需求會在3萬億~ 5萬億元的規模。這麼大規模的投資需求,絕大部分需要依靠各類社會資本的投入,這其中,綠色金融政策和綠色金融工具將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綠色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如綠色建築性能責任保險等產品成功落地。同時,綠色建築相關產業和項目已納入到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標準中,可以逐步享受到對應的激勵政策,如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新近聯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徵求意見稿)》將綠色建築項目及購置消費、綠色建材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範圍。

《環球》雜誌:當前我國實施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對綠色建築行業而言意味著什麼?在此政策背景下,如何繼續推動綠色建築發展?

馬駿:目前,在對房地產領域進行調控的過程中,沒有將一般房地產開發與綠色建築開發區別開來。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對綠色建築的支持容易被“視為”藉機支持房地產開發,違背調控政策。因此,一些金融機構支持綠色建築開發的努力受到限制。

為有效推動我國綠色建築市場的發展,在房地產融資進行合理的總量調控的過程中,應將綠色建築項目與普通房地產開發項目區分對待。我們建議,應該在保證落實總量調控目標(如控制整個房地產行業貸款增速和總體槓桿率水平)的前提下,重點限制“非綠色”的房地產企業和項目,對符合條件的綠色開發商和綠色項目則給予相對寬鬆的融資條件,即在“控總量”的要求下“調結構”。

激活綠色金融積極性

《環球》雜誌:在一些人看來,綠色建築成本高回報小,如果這種現象持續存在,是否會導致綠色金融對綠色建築支持的積極性始終在低位徘徊?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馬駿:導致有些綠色建築的項目回報不高的原因很多。除了房地產調控影響外,還包括:消費者對綠色建築認識不足,不充分理解綠色建築的節能、節水和舒適性增加等好處;消費者不完全相信開發商所宣稱的綠色建築的好處;綠色建築在融資便利性、融資成本方面還缺乏優勢。

針對這些問題,產業主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管理和監管制度,例如出台綠色建築標識的管理辦法、建立綠色建築市場的信用體係等,並加大相關消費者宣傳;綠色金融體系本身,也要針對綠色建築市場的特性,進行相關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例如銀行要投入力量分析綠色開發貸和綠色按揭貸的違約率與“非綠”貸款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實行差別化定價。要研發綠色開發貸、按揭貸、建築光伏資產的證券化產品,綠色建築保險產品,以及與綠色建築碳減排相關的交易機制。

如果能較好地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成本高回報低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也就能激發綠色金融對於綠色建築市場的積極性。國際上多家知名房地產諮詢機構的研究顯示,雖然綠色建築較普通建築的成本稍高,但在發達國家投資綠色建築會比投資普通建築更具超額收益。也就是說,投資綠色建築的潛在回報率高於對非綠色建築的投資。

《環球》雜誌:如何鼓勵民間資本更多地參與到綠色建築產業中?如何解決綠色建築產業中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馬駿:目前民間資本參與綠色建築產業意願還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房地產調控影響、綠色建築標識管理、綠色建築的質量與性能保證以及消費端需求未激活這幾個方面的問題。若這些問題能得以有效解決,並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綠色建築項目會具備非常有競爭力的成本收益性,就會對民間資本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如果再從金融和財政政策上加大對綠色建築的支持,將其更好地納入綠色金融的支持範圍,就更能激勵民間資本投資這一市場。

綠色建築產業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主要涉及產業鏈中的中小微企業。綠色建築行業的產業鏈較長、涉及主體較多,除了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還有大量中小微民營企業,比如綠色建材企業和節能技術服務公司。這些企業有一定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但大多為輕資本、高信用風險類企業,難以提供金融機構願意接受的抵押擔保品。要解決這些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是要完善綠色建築的信息披露機制和整個綠色建築產業鏈的信用體系,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綠色建築項目信息平台,改善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信用評價;另一方面可運用供應鏈金融等金融工具,以大型房地產企業為風控主體,有針對性地為建築供應鏈上的綠色中小微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

《環球》雜誌:2019年全球有超過30%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綠色建築領域,而中國發行的人民幣綠色債券投向綠色建築領域的佔比僅約6%,導致這一差距的原因有哪些?為何綠色建築企業對發行綠色債券“積極性”不高?未來發展空間如何?

馬駿:綠色債券市場對於債券發行人的信息披露要求較高,對於資金用途以及整個項目的“綠色效益”要有很好的保證,一旦選擇發行綠色債券,則要承擔一定時期內的信息披露與質量保證的責任。由於自身在項目質量和信息披露方面還缺乏底氣,這樣的責任會讓很多綠色建築相關企業望而卻步。

但未來隨著制約我國綠色建築市場發展的問題一一得以化解,我有信心會有越來越多的綠色建築產業鏈上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建築在我國綠色債券市場中的比重也會上升至一個合理的水平。

激發綠色建築消費需求

《環球》雜誌:發展至今,中國消費者對綠色建築仍知之甚少,這是為什麼?在激發消費需求方面需要著力破解哪些難題,有哪些金融創新手段可以利用?

馬駿:首先,消費者對於綠色建築的需求是以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為基礎的。過去我國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較低,對住房的需求停留在維持生存必需品的層面,對房價十分敏感,不願意承擔綠色建築相對較高的價格,因此,綠色建築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

第二,大多數消費者對於綠色建築的概念,及其對於自身的益處(節能收益、環境改善和健康影響等)還缺乏認識,相關宣傳不足。

第三,一些綠色建築本身的質量和綠色性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消費者不相信可能獲得的節能、節水的財務效益。即使開發商宣傳了綠色建築的益處,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相應的對於綠色建築運維階段的監控和信息披露機制,消費者無法直觀地了解到綠色建築的節能效益,消費者之間也無法實現口口相傳的自發宣傳機制。

由於以上問題,我國綠色建築市場的消費端還遠未激活。要解決消費端的問題,一方面行業監管部門要加大綠色建築的宣傳推廣,另一方面要通過綠色建築的信息披露和失信懲戒等配套措施,保證消費者享有應得的“綠色效益”。

從金融的角度來說,金融機構可以考慮通過提供“節電、節水計算器”App等工具為客戶提供綠色建築節能、節水所帶來的財務效益的計算方法,用最簡單易懂的方法普及“由於未來節省大量水電費,現在值得多花百分之幾的錢去買或租綠色建築”的道理。

同時,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提供利率優惠的綠色建築按揭貸款等金融服務,激勵消費者購買或者租用綠色建築,以及通過綠色建築性能保險等增信和風險分擔機制解除消費者的後顧之憂,從而激勵更多的綠色建築消費。

來源:《環球》雜誌

聯繫我們

地址
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華潤大廈 2302-3
電⼦郵件
info@hkgreenfinance.org
電話
(+852) 3469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