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妮接受香港经济日报采访 – 推动可持续金融 须建构生态系统

news-image

共同绿色分类目录 助加快绿色产品发行

港绿色金融协会:更易吸引跨境ESG资金

 

为协助国际投资者辨识不同国家的绿色投资者产品,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今年6月发布共同绿色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简称CGT)更新版本。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超妮认为,CGT解决了绿色产品投融资识别的难题,可加快整个绿色产品的发行流程,更容易吸引跨境ESG资金的投融资需求,预期应用会日趋广泛。 身兼法巴亚太环球市场部可持续金融主管常务董事的黄超妮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CGT是一套可对比中国及欧盟两套绿色分类方法的研究,CGT把两套分类方法的优点及差异,通过对比简单地显现出来。

 

目录涵盖5情境 比较中欧标准

 

她指,整套共同分类目录涵盖5个情境,方便用户应用:(1)两套标准有明确重叠; (2)欧盟的标准更加详细及严格; (3)中国的标准更详细及严格; (4)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 (5)没办法对比或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CGT识别度很高,投资者不用再找一个独立第三方重新就该个项目或经济活动做一个绿色定义,节省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打破了昔日的坏循环情况。」 黄超妮称,通过5个情境,绿债发行人或绿色信贷公司很简单就可明确地指出一个项目或经济活动,在CGT下属于哪个情境。

CGT更新版采纳许多2021年11月4日至2022年1月14日期间公开征集到的反馈意见,完善了现有目录,并增补了17项中欧专家评估确认的经济活动,因此CGT更新版包含中欧分类目录共同认可的72项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活动。

黄超妮指,CGT处于不断被更新或完善过程中,虽然目前只有数笔绿色债券或绿色信贷使用,如建行(00939)通过海外分行发行绿色债券时引用CGT时,作为筛选绿色项目时的基础指引,也有国际银行在内地发行绿色信贷时使用,但随着更多国家或地区将CGT作为制定绿色分类框架的基础,相信应用会更广泛。 「假如把中资发行、已应用CGT的绿债放到香港资本市场,在香港面对国际投资者时,中资发行人很容易就可以跟国际投资者说明产品。」

 

500亿美元产品 可应用CGT

 

黄超妮称,按金管局统计,2021年可持续或绿色债券发行额约300亿美元,加上绿色信贷或可持续挂钩信贷约200亿美元,意味约有500亿美元规模的产品可以应用CGT,可见应用范围很大。 内地在可持续发展议程上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相当迅速。 黄超妮指,内地绿债的发债规模近年在国际市场中名列前茅,体现中资在绿色转型上相当积极,但在ESG投资者培育方面可做更多工作,提高内地投资者对绿色投资的偏好,才能支持绿色基建。 「ESG投资在欧洲已成主流,大量投资者已在投资组合内加入ESG元素,若ESG未达到一定分数,便不会加入,这点是中方投资者要学习的地方。」

 

====================================

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代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管治。 ESG的概念最早于2004年在联合国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中首次提出,作为评估企业营运的指标。

作者:陈韵妍

责任编辑:梁智豪

 

来源:共同绿色分类目录 助加快绿色产品发行

联系我们

地址
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廈2302-3
电⼦邮件
info@hkgreenfinance.org
电话
(+852) 3469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