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報》於2020年11月11日成功舉辦首次ESG論壇,邀請了各業界精英分享見解,深入探討ESG發展及香港與大灣區綠色金融機遇。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為支持機構之一,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黃翠芝女士亦爲其中一位講者。
論壇當日設有兩個討論環節,首個討論環節以「ESG投資策略在香港及大灣區的機遇」為題,邀得領展(00823)首席策略總監丘兆祺、聯博固定收益執行總監及資深投資策略師梁文偉、香港品質保證局副總裁陳沛昌、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前主席李錦榮,以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黃翠芝發言,剖析本地及內地的ESG發展。
領展倡為社會創造價值
作為首間發行綠色債券的香港企業,領展早於2016年首次發行綠債,丘兆祺提醒,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不能本末倒置,他們把可持續發展概念融入業務,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而非着眼於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丘兆祺舉例說,管理層早已洞悉旗下街市的固體廢物問題,2016年推出回收剩食計劃,出發點是從源頭減廢,後來政府討論垃圾徵費條例,才發現計劃有助減低徵費,但若起初忽略對社會價值的投資,便不可能創造出可持續的經濟利益。
梁文偉則指出,近年投資者視ESG為必須考慮的基本面因素,甚至把ESG評分融入債券投資的流程,作為有效風險管理的一部分。例如對礦業和能源企業而言,環境方面的風險相對較高;而醫療行業則考慮他們的社會因素,譬如早前就有美國藥廠因生產令人上癮的藥物,遭政府檢控和病患者索償,面臨巨額罰金與賠款,並出現違約風險;至於亞洲及新興市場,普遍在企業管治一項的得分較遜色,故會特別關注企業管治議題。
李錦榮也認同香港及大灣區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愈加重視,他分享早前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研究,發現本地投資者普遍相信ESG投資可帶來長遠增長機會;內地投資者並非着眼於持續盈利增長,反而會看重ESG能否改善企業形象,從而刺激股價上升。雖然兩地投資者取向不同,但只有1%受訪者曾進行ESG投資,而香港及內地則分別有16%及38%的被訪者表示對ESG投資感興趣,可見兩地於ESG投資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評定易」便利機構借綠貸
為引導更多機構發行綠色貸款,香港品質保證局早前宣布推出綠貸「評定易」網上平台,為有意發綠貸的機構,提供簡便快捷的網上綠色評定方式。陳沛昌透露,過去3年共有77個綠色金融認證個案,當中三分二為大型發債個案,如果想把綠色金融推展至更廣闊層面,令更多不同規模機構也能推出綠貸項目,就需要更簡便的工具來幫助完成整個流程,「評定易」網上平台遂應運而生,相信有助帶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的發展。
黃翠芝提到,香港在ESG領域發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已發行多達26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並計劃在未來5年發行合共約660億港元政府綠債,有望成為區內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領導者;今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正式成立,支持5個由不同地域發起的綠色金融相關項目,其中3個項目(綠色建築、區塊鏈光伏和碳市場)將由香港主導,未來本港能透過聯盟,攜手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
資料來源:信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