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来源:灼见名家
灼见名家第五届财经峰会暨第二届ESG大奖颁奖典礼周一(6月12日)于君悦酒店盛大举行,今年翘楚大奖由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马骏博士夺得,表扬其年内在ESG有突出贡献及成就。
灼见名家第五届财经峰会暨第二届ESG大奖颁奖典礼周一(6月12日)于君悦酒店盛大举行,今年翘楚大奖由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马骏博士夺得,表扬其年内在ESG有突出贡献及成就。
马博士于2014至2017年期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他牵头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发展绿色金融14条建议,主持起草7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担任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推动在G20框架下形成发展绿色金融全球共识。
内地绿色金融体系基本健全
会上马骏博士以「转型金融与企业ESG提升路径」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内地的绿色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健全,但香港的体系仍须努力完善。
他表示,整个体系可分为四大支柱中,分别是要先界定标准(taxonomies),防止「漂绿」;有可持续资讯披露要求(Disclosure),解决资讯不对称的问题,让投资者能真正找到绿色项目;同时是要有相关激励机制(Policy incentives),让项目的利润提高,让私人资本愿意参与进来。最后要建立比如保险、债券等等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Products),以满足特定的融资和风险管理需求。
在界定标准方面,全球各个国家对绿色的标准有所不同,目前面临着协调的问题。故在2019年,欧盟发起了可持续金融监管决策者直接对话的多边平台,并在2021年发布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初版,于2022年6月发布了第二版。
至于可持续资讯披露要求,马骏博士提到,内地最早由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提出环境资讯,接着中国绿色金融工作组组织了20多家中英金融机构,然后是20国集团峰会明确表示支持国际永续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建立全球统一标准。关于企业落实ISSB准则方面,马骏博士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尽早准备、强化能力建设、启动碳核算、与客户沟通等等。
在激励机制方面,马博士表示,中国央行和地方政府也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使得绿色项目有着比较高的回报率。
马骏博士相信,未来绿色金融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未来30年 绿色投资需求达487万亿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马骏表示高达25万亿绿色信贷是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背后的支撑,中国的绿色债券在2016年达到了全球第二大的排名,同时中国目前已有1000多只绿色基金。他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30年我国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487万亿,未来绿色金融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传统框架下 转型活动没得到充分支持
马骏又表示,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转型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而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如果得不到金融支持,会产生转型失败或被延迟、企业破产倒闭导致金融风险以及企业倒闭裁员影响社会稳定等后果。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动员这些企业往低碳转型,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援高碳经济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和金融资产)向低碳与零碳目标转型。
他也提到了目前市场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比如缺乏权威的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方法),容易导致「漂绿」或金融机构由于担心被视为「漂绿」而不愿参兴;缺乏对转型活动如何进行披露的明确要求,或要求各异;转型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政策激励没有到位;「公正」转型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基于这些问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达成共识,要建立「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已于2022年11月得到G20领导人的批准并发布。
企业可循四方面 提升ESG表现
至于企业如何才能提升ESG表现?马骏博士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出发:一、公司治理,在董事会里设立ESG委员会、公司设立负责可持续发展/ESG的业务部门;二、确定目标,设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ESG表现的战略目标,包含企业碳中和路线图、保护生多计划等;三、任务分解,将ESG提升目标分解为各业务条线的具体任务,制定工作绩效指标并建立责任制度,以及四、强化披露,对标ISSB,尽可能详实的展示规划与成果,提升可比、可信的量化指标披露率。
财经学者陈凤翔会上发问,北方仍然依赖煤炭发电,他们怎样转型呢?马博士认同北方经济结构转型很困难,PM2.5的水平仍然十分高,这是我们在座各位均需要反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