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MNI)–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主席、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接受了MNI專訪。他表示,各國中央銀行應該在推動綠色金融中發揮更積極作用。
綠色’QE’是央行支持綠色金融市場的一個有趣構想, 他說。
馬駿表示,“自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綠色再貸款一直為商業銀行提供低成本融資以投資於綠色的資產,從某種程度來說,與發揮著降低綠色融資成本的作用的綠色QE功能相似”。
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份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中稱,中國目前綠色信貸餘額規模位居世界首位,主要投資於氣候和環保項目。截至去年7月末,中國銀行與保險監管委員會在國內發行的“綠色信貸”超過了9萬億元人民幣,占商業銀行全部信貸的10%。
綠色央行
馬駿在2016-18年擔任過20國集團綠色/可持續性金融研究小組聯席主席,在他看來,綠色金融是全球可持續發展日程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巴黎氣候目標的關鍵。
馬駿稱,“全球每年的綠色和低碳專案投資都需要數萬億美元,大部分綠色投資要靠金融系統來調動”,“若沒有中央銀行的參與,全球金融系統就無法為調動規模龐大的綠色投資配備必要的標準、程式、資訊和激勵機制。”
今年4月,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向全球中央銀行、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6條政策建議,呼籲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將氣候相關風險納入金融穩定檢測和微觀監管範圍。
馬駿表示,未來很多國家對金融機構的環保和氣候資訊披露的監督指導和監管要求將成為常態。
馬駿表示,“銀行和資產經理人應該做好綠色投資活動的評估和彙報工作,研究這些投資會如何影響環境及氣候,同時環境和氣候風險如何演變成金融風險。”
馬駿認為,中國綠色信貸不良比率只有0.4%,大大低於整體貸款平均不良1.8%。作為中國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稱這些資料能夠證明降低綠色金融的風險的可行性,而他在去年就已向中國監管部門提出該建議。
他預計,隨著科技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擴張將會衝擊化石燃料行業,特別是煤電行業。 根據清華大學的一項研究預測,到2024年,太陽能發電成本比煤電成本低20%,假設煤電售價也下降20%,那麼煤電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將達到26%左右。
“銀行部門應該儘快降低大火電的項目的風險敞口,避免不良貸款率攀升”。放眼全球,馬駿敦促各國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稱有不少的研究報告預計,氣候變化帶來的金融損失可能會達到20萬億美元。
香港的重要作用
馬駿繼續表示,作為中國連接世界的地區金融中心,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馬駿表示,“香港的金融設施比較好,包括當地的語言和英語法律體系,建立一個吸引海外投資的綠色中心會比較容易。”他指出,中國和英國在共同研究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措施,將中國大陸的綠色信貸打包成綠色ABS,賣給香港的證券機構,然後在香港相關做成ABC產品向海外投資者銷售。
今年5月香港發行了10億美元的主權綠色債券,期限為5年,收益率為2.555%,當時的認購規模超過了40億美元。馬駿稱,香港2018-19年的預算中包括發行1000億港元的港幣債券,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政府綠色債券發行計畫。
馬駿稱,“香港的綠色金融市場還將受到中國內地以及一帶一路地區國家的強勁需求的支持”。去年在香港發綠色債券中,70%來自于大陸發行人。 “長遠來看,一帶一路地區的綠色基建投資規模將比中國大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