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绿厦千万间 特区减碳莫等闲

news-image

香港高密度发展,高楼大厦林立,用电量高,是香港高碳排放的「帮凶」,特区政府常言要将香港提升为世界级可宜居城市,推动绿色建筑(绿建)该是关键性的一环。然而今年《施政报告》中有关建设宜居城市、环境及自然保育以至智慧城市的章节以至整份报告,对绿色建筑却没有片言只字!反而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的智库思汇联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最近发表了两份有关绿建的研究报告(civic-exchange.org/research-reports/),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值得政府、地产商、建筑测量界、环保界和消费者权益团体认真跟进。

第一项名为《绿色建筑评级体系能源范畴对标研究》,目的是了解由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订立的绿建评级体制「绿建环评」(BEAM Plus)(以下简称BP+)是否足以引领本港建造业脱碳,以及探讨借鉴七套国际绿建评级体制的规范和做法,采长补短,完善BP+促进香港绿建发展的能力。研究报告提出了三项在短期内和四项在中长期可做到的建议。短期建议分为:一、BP+与另一国际评级体制EDGE合作,明确界定每个认证级别的节能要求,并提供双重认证途径;二、BP+提供可量度建筑物运行时碳排放量的工具,优化建筑物能源消耗的认证;三、扩大国际绿建评级体制在香港的覆盖面。

至于中长期方面,报告提出四项建议:一是BP+要取得国际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认证机构的认可;二是邀请气候倡议组织CBI建立香港的低碳建筑标准基线,并将其纳入CBI气候债券标准和认证计划;三是研究可否强制香港建筑物拥有人披露其所持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数据;四是成立建筑物能源消耗中央数据中心,收集的数据可让公众查阅。

以上七项短、中及长期建议若能落实,将有助量度和监察香港建筑物的实际节能工作和功效,亦为本港和国际绿色金融的投资决定提供客观的基础,为各界加快发展绿建增添动力。

第二项研究计划名为《香港低碳建筑:政策建议及行动》。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应从速集跨部门之力,以2050年为碳中和目标,拟定一幅针对现有及新建建筑物,胪列有时间表和实际所需措施的脱碳路线图。报告又建议成立一个跨政策局跨部门的专责单位统筹众有关部门的工作(概念类似「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及即将成立的「跃动港岛南」辧事处)。报告还建议加强建筑减碳措施,包括改善规管能源效益的守则和标签计划、提升能源审核守则、公布建筑物能源消耗及排放数据让全民监察、对石化能源征税等。

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政府「威逼」措施并不一定能奏全功,所以报告也建议「利诱」措施,包括更新鼓励节能的总楼面面积宽免计划、引进公私营合作安排改善现有建筑物能源效益、参与碳排放交易等。

林郑特首于上月发表《施政报告》,宣布特区争取于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令未来30年香港建筑物节能减碳工作更具挑战性和迫切性。政府既已作出碳中和的承诺,又鉴于建筑物在减碳工作的重要性,应将推动绿建工作优次提升、投放多些资源(是有回报的)和考虑修例和立例落实政策。当局现正进行更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结果将于明年年中发表,希望政府不要错失这个短暂机会,充分考虑智库的绿建研究结果及建议,与各方持份者积极对话,教育市民,阐释气候变化对我们和后代的影响,凝聚共识,让发展绿建成为香港应对气候暖化先锋,朝更宜居城市的方向稳步前进。

刘励超 地政总署前署长

文章来源:信报财经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
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廈2302-3
电⼦邮件
info@hkgreenfinance.org
电话
(+852) 3469 0859